图片
有好几个人留言询问,央行是如何发行货币。其实这个问题我之前已经科普过两篇文章了。
基础货币是如何创造的和央妈的三板斧(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)
不知道是我没写清楚,还是大家觉得太难理解了。今天就这个问题再专门写一篇文章,谈谈央行发行货币的逻辑。
可以将本文看作是内功篇,之前两篇文章算是外功篇。本文也将串起前面大部分文章内容。
任何货币的发行,都要有锚定物。
金属货币时期,金属本身就是货币。中国古代的黄金、白银、铜钱等都是金属货币。
在金本位时期,货币的发行以黄金为锚。有多少黄金,就发行多少货币。货币能够无条件换成黄金。
只是因为黄金使用起来远不如纸币方便,所以大家干脆就拿着以黄金为锚定所发行出来的纸币进行交易(反正想换黄金随时可以换)。
所以,金本位时期的货币,本质上还是金属货币。
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,黄金的储量逐渐跟不上货币发行的速度。
货币发行量最终远大于黄金储备量。所以,货币不得不与黄金脱钩,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。
货币发行进入信用时代。
金本位时期,发行货币是基于黄金储备量;与之类似,信用时代的货币发行基于信用。
只要有信用,就可以发行货币。
信用是什么?就是一种未来的偿付能力。
原则上来说,信用是无限的。只要这个世界存在,未来就有无限的偿付能力。所以货币的发行也可以是无限的。
这与经济发展是相匹配的:有多大的经济体量也可以发行多大的货币量。货币也就不会成为掣肘经济发展的因素。
从总量上来说,货币可以无限发行;从结构上来讲,信用的主体也是多样性的。这也就造成了货币发行方式的多样化。
正是这种多样化,导致很多人在理解央行发行货币行为上存在很多困惑。
下面我将做按照信用主体进行分类,向大家解释货币的发行逻辑。
根据“有借必有贷、借贷必相等”的原则,央行发行纸币时负债增加,其资产端也必须相应增加“信用”这种资产。
信用主体一:银行信用
商业银行如果缺乏足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时,可以向央行贷款。央行以对商业银行的债权为资产,发行货币负债。
根据贷款性质的不同,可以分为信用贷款、抵押贷款及再贴现贷款。
信用贷款即以银行自身的信用为基础,无需抵押物,向央行进行贷款,专业术语叫:再贷款。
随着我国外汇占款的逐渐减少,再贷款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重要力量。
抵押贷款即以国债、高等级企业信用债、金融债等债券作为相应的抵押物向央行进行贷款。我们经常听到的SLF、MLF等都属于这类型。
MLF目前已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货币政策,LPR利率即在MLF基础上加点而来。5年期以上LPR利率更是直接决定了老百姓的房贷利率。
有关介绍请看简单聊聊LPR及其运作机制。
以上两类贷款与非银行公众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类似。
贴现是商业银行买进企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,而商业银行拿着商业票据再去央行要钱就是再贴现。
再贴现也是银行补充基础货币的重要来源。
信用主体二:政府信用
央行除了以“对银行的债权”为资产发行基础货币外,还可以“对政府的债权”发行货币。
央行有两种方式形成对政府的债权。
直接购买国债。这种购买国债的方式又叫做财政赤字货币化。我在文章如何正确理解财政赤字货币化中讲得非常详细了。还有不懂的可以看看。
我国由于法定明确规定不允许直接购买国债,所以这种方式在我国不存在,玩的最好的应该是日本央行了。
日本央行无限量购买日本政府国债,以使其国债收益率长期维持在0附近。
至于日本为什么这么做,可以看文章日本国债暴跌背后的逻辑。
英国央行前几天也宣布短期内无限量购买英国国债,以应对国债市场的暴跌。
间接购买国债。这种购买国债的方式有个非常出名的术语:公开市场操作。政府发行国债后,主要的购买主体是银行。
银行如果以国债为抵押向央行贷款,就是上面介绍的MLF等;如果将国债卖给央行,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逆回购操作(SLO等)。
总之,我国央行最终都是持有了国债,并以此发行货币。
信用主体三:国外信用
除了以上两个主体外,央行还可以“外汇占款”为资产发行货币。
读了我之前文章的读者应该都清楚外汇占款的这个流程了。简单点说,就是每储备1美元的外汇,就要同时发行与之等值的人民币。
详细介绍请看文章外汇占款是如何来的。
虽然外汇占款的速度越来越低,但是外汇占款依然占据了我国货币发行的大头。
但是外汇占款依赖度过高的话,对我国经济发展是不利的,因为这种货币发行方式不能自我掌控。
经济繁荣时,外汇容易流入太多而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。反之,经济不景气时,外汇容易流出太多而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。
换句话说,具有非常大的顺周期性而不是逆周期性。
所以我国在逐渐弱化这种方式,转到以再贷款为主的货币发行方式。
以上就是央行发行货币的三大逻辑。总之,把握一个核心原则:资产负债相等。货币是负债,信用是资产,发行货币须基于信用这种资产。
全文完,如果觉得不错,随手点个赞和“在看”吧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